Astrasum is an independent research lab exploring better ways of evolving the human species.
达尔文进化循环
后世报之以歌的时候,达尔文的进化论早已广为人知,被当作是理所应当的了。
进化论,就像参透天地间生长消亡之规律的经书一般,为我们描绘了生命是如何从单细胞生物,慢慢进化绽放出万千物种,以及我们又是如何成为人类的。
达尔文,用理性的光辉,为我们阐释了何为「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」。
大自然赐予了地球物种进化的循环,在这个循环里,我们始终被动地进化着。
那么,作为拥有意识的人类,我们是否也拥有主动进化的权利呢?
我们能否在达尔文循环里,进化成更好的人?
进化是如何发生的?能进化成人类,达尔文说,是赐福于那些勇敢走出丛林的、我们的猿类祖先。
最适合猿类的生存环境是丛林,因此那些留在丛林里的猿类会正常的繁衍生息,保留绝大多数的基因。
而那些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选择离开了的,就要承受新环境的生存考验。面临这样的剧变,大多数的猿类注定了要被自然淘汰,那么,幸存的那些猿类是凭什么活了下来?
就像是亲兄弟,哪怕性格爱好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,也会长成非常不一样的个体,生殖繁衍有个巧妙的内置功能——基因突变。
突变出来的基因碰巧与新环境相兼容的猿类,就在这份幸运里得到了繁衍的机会。通过繁衍,这些突变出来的新基因也会不断传承下去。
数百万年间,就在这些新基因与新环境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之中,人类,与其他千千万万种现存的物种一样,就这么被碰撞了出来。
因此,进化从来都不是关于拥有绝对意义上的最佳基因;自然选择也不是单方面的妥协。
进化不是你的事或者环境的事;进化是你和环境之间的事。
作为人类的我们,在生命史的长河里进化出了一种特异的能力——我们既能主动改造自己,也能主动改造环境。
所以,在北极熊离开了北极就不能生存的同时,我们的栖息地早已遍布了全世界。
达尔文循环,是效仿物种进化循环的规律,衍生出来的、可以应用到我们工作与生活中的主动进化循环。
如果你仔细观察,你会发现达尔文循环的首次开天辟地级别的应用,发生在五百多年前的启蒙运动。因为正是通过这场运动,人类社会才开始主动进入了创造知识、探寻真理的达尔文循环——我们现在称之为「科学」。
科学研究的循环,与物种进化的循环,是惊人相似的:
科学研究由千奇百怪的猜想(类比基因突变)开始。
然后呢?接下来这一个环节才是最重要的:人有了猜想之后,大脑的惯性是去证实这些猜想;科学讲究的是证伪——尽力证明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(类比自然选择)。
而历经重重考验依然得以幸存的猜想,就会取得科学「理论」的地位,被写进教科书,并被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应用到各大领域(类比复制繁衍)。
当然,取得了理论地位的猜想也会继续接受达尔文循环的考验。
幸存了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的科学理论,偶尔也会被比如显微镜、天文望远镜这样的新仪器观测到的新现象直接证伪。
这时,这个循环就短路了(参考下方「非达尔文循环 · 短路循环」)。
只有新的猜想、新的证伪实验,才可以让这个理论探寻的课题重新在达尔文循环里得到进化。
就比如,牛顿关于行星运动的理论,就在两百多年后,进化出了爱因斯坦的新理论。
仔细想想,科学研究的达尔文循环,就和物种进化的达尔文循环一样强大:
从启蒙运动开始,我们人类就像是登上了一列仍在不断加速的高速列车,以科学之名冲向了日渐发达的未来。
物种进化的达尔文循环,在时间的洪流里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生命;科学研究的达尔文循环,在短短几个世纪里进化出了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。
反观我们的内心世界,是否你的意识也可以进入达尔文循环?
为什么小孩子成长、学习新语言、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要比大人快得多呢?
因为越小的孩子,意识循环就越活跃。
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儿还没有养成任何有意识的行为习惯,而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们的大脑会适应大多数感知,并对诸如愤怒、快乐、焦虑等这类感知养成了相对固化的脑回路以及行为上的反应。
当然,这并不代表成年后的我们就不能去主动激活这个循环。
而当你一直处在痛苦、焦虑、紧张或萎靡的状态时,也就只有重新激活你的意识循环,你才有可能真正地改变现状。
弗洛伊德开拓的现代心理咨询,本质上就是借助咨询师的引导,帮助来访者接纳身体的感知,然后用更开拓的思维去处理这些感知,从而牵引出更积极向上的行动与行为。
除了意识循环之外,达尔文循环也可以应用在获取技能上:
在人际交往上:
在创业创新上:
当然,这些的例子也不过各种达尔文循环里的冰山一角。更多的循环我们会通过达尔文循环的APP、知识星球以及小红书一一发布。
非达尔文循环也可以称之为退化循环。退化循环有很多种,就比如:短路循环。
短路循环,简而言之,就是一个好好的达尔文循环突然缺了一个环节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常常会无助却又不自知地陷入短路了的循环。
这种畸形的循环是持续不了多久的,所以往往陷入短路循环的人事物都会被很快地彻底淘汰。
无筛选的短路循环可能会在工作中出现:当我们想出各种有趣的点子时,如果我们没有筛选机制(类比自然选择),去过滤掉不好的点子,好的想法就不会脱颖而出并被付诸实践。
无复制繁衍的短路循环,就好比一个好的创业点子经过团队重重筛选后,开发营销(类比复制繁衍)后续跟不上,那么一个创新又有前景的项目可能很快就阵亡了。
当一个团队组织持续地压抑新想法、新点子的出现时,这个组织也终将面临丧失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,无法继续生存下去。
短路循环是明显的非达尔文循环,但鸡肋循环则狡猾一些——鸡肋循环看似是完整的循环,但其实不过是伪达尔文循环,是鸡肋无用的。
无用的循环是那些没有明显害处但也没有好处的循环——这大概也是很多人上学时经历过的循环。
在全球绝大多数的教育体系中,我们都会被大量灌输各种各样的信息与知识,但是,我们大脑吸收这些知识的筛选机制,是基于考试会考哪些内容来决定的,而不是如何应用到现实生活场景中自发形成的。
接触各大不同领域的知识是件好事,也是形成达尔文循环的首要条件,但前提是,我们吸收这些新知识的方式与机制,是要与现实应用相呼应的。
无用的循环表面上看起来是无害的,但这种循环也可能会从你身上浪费大量的能量、消磨你的创造力。
如果你曾经陷入过、或现在仍处于这种无用的鸡肋循环:希望你不惜一切代价地保护你的好奇心与想象力。
恶性循环最恰当的类比就是癌变,即没有新突变、也没有筛选机制——只有疯狂的复制繁衍。
需要注意的是,没有及时调整的短路循环常常会一不小心演变成恶性的癌变循环。
抑郁,就常常是从一个人开始压抑新的感知,慢慢进入短路循环,再慢慢陷入恶性循环形成的。
在大多数情况下,只有你把自己从这个恶性循环中拉出来,并(在心理医生、亲朋好友、以及你自己的帮助下)慢慢进入心理健康的达尔文循环中去,你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疗愈。
当一个达尔文循环正常运转时,“无为而治”往往是最佳准则,但是当你发现自己无可救药地在生活或工作中陷入恶性循环时,什么都不做只会让事态变得更糟糕。
最直观的例子就是:当你发现你的健康状况不受控制地突然恶化,请立刻起立、出门、上医院、看医生,切勿坐以待毙。
达尔文循环,是Astrasum经过四年的试验、研发以及迭代进化出来的理论体系。
抱着「持续定义未来的学习」的愿景,我们在漫长也艰难的探索中发现,学习不是一个单一的活动,也不应该与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彻底割裂开来。
学习贯穿了为人处事、成家立业、不惑而知天命。
工业社会将学习人为地隔离进了校园,让太多人误以为学习在毕业那一霎那就终止了。
真正的学习是主动的进入达尔文循环,并从中不断进化成更好的人。
真正的学习不会让你感到身心俱疲,因为真正的学习会让你充满好奇心地看见什么是学无止尽。
真正的学习会让你渐渐懂得永恒。
不论以什么样的方式,我们都希望读到这里的你,对生活多了一点点向往,对未来多了一点点憧憬,对自己多了一点点信念。
懂得永恒,得要我们进化成更好的人。
最后,欢迎关注我们最新的研究与项目。